深圳歌手丛飞无私捐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仅以有限的条件维持生活,以至自己身患癌症都无钱医治的“英雄”事迹,经媒体的多方宣扬已经广为人知。在丛飞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感人的泪水在屏幕上飞溅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冷静的看到这个事件所暴露的问题。 教育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公是当前我国教育投入中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根据官方数字统计,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4年12月31日官方公布的数字表明,2003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28%,比上年的3.32%减少了0.04个百分点。一方面,我们看到诸如“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教兴国”等话语高频出现;另一方面,却是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和举步不前。我国自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后,教育投入与科技竞争力却在下降。除了教育投入不足,还有教育投入不公的问题。在地域上,对城市的投入重于农村,尤其是对西部贫困地区、偏远地区的投入严重不足。在教育层次上,偏重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具体表现为,城市里偏重于高校,高校里又偏重于重点高校,中小学教育里面又偏重于实验小学、重点中学、示范高中。这些都是不符合公平原则的。因此,在教育经费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贫困落后地区的许多适龄儿童几乎与上学无缘。 丛飞的无私捐助,作为个人行为十分让人敬佩,放在社会中来看,个体凭道德力量去承担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这件事本身却并不值得我们欣慰。如果政府继续缺位,社会救助机制依然滞后,那么,“英雄”在铺天盖地的一阵宣传之后,就会如无数道德楷模一样,被人轻易的遗忘,大量失学儿童仍然只能睁大着渴望而无助的眼睛,丛飞的行为也就淹没在煽情的泪水中,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与价值。
|